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频道:小学作文 标签:旧唐书宋庆礼传长城谣阅读答案远古本能之柱 时间:2019年08月21日 17:08:35 浏览: 评论:0条

很喜欢走路,无数次的漫游和观察便也是始于步行。

走得多了,就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力,手机也会告诉我精确的数字——每天都能步行12000步,对身体而言是一个很舒服的频率;走到16000步会略微有些累,如果穿着一双舒适的跑鞋,那就不在话下;到2万步时运动量就稍有些多了,不过这意味着我又以走走停停、东看西看的方式度过了丰富的一天。也有例外,我在夏天回到乌鲁木齐时,不知不觉走了3万步,却也毫无疲累,我怀疑是2小时的时差以及有如四分之一程度的白夜所带来的愉悦感,在迷惑我的中枢神经与肌肉、关节之间的感知。

以自己随心所欲的步速行走,无论是看植物还是看人,都有很多乐趣。带着纯粹的旁观者的眼光,以及全然的接纳、吸收的状态,都能让步行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休息、很放松的阅读。阅读的确是无处不在的,人、植物、鸟,一切都在散发着各种信息,走路怎么可能是枯燥无趣的呢。如同伍尔夫在一个有着“明亮的香槟色空气”的冬日傍晚,走在伦敦街头,她感到大街上的友好气氛令人心旷神怡,“踏出家门,摆脱了朋友们熟悉的那个自我,成为由匿名步行者所组成的庞大共和军团中的一员;长期的独居之后,与他们进行交往真是令人惬意。因为当我们坐在房间里,周围的一切时刻都折射出我们自己的性格,并强化着我们自身经历的回忆。”

华莱士·史蒂文斯在《事物的表面》这首小诗里,也说过走出自己房间的意义,“在我的房间,世界在我的理解所不及之处;而当我行走,世界为三四座小山及一朵云。”

我每次便是这样,走很多很多的路,贪看着这“三四座小山及一朵云”,放空自己,不去想什么,就是全然地看,最原始地看,不带有什么目的地去看。

当然,不想什么是不可能的。放空一部分的自己,意味着头脑和内心会有其他的东西涌进来。外在的风景也必定会投映到内心,激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觉,一些久远的记忆有时也会在瞬间复苏,双脚走动的节奏跟思绪的节奏几乎是一致的,或者说,思绪配合着脚下的步伐,就像踩着轻轻的鼓点,这其实令人很享受。许多时候,在看着又不觉得看着的时候,更深入一些的想法、屡次构思的文章、未经召唤的感受,等等,便是这样忽然浮现于脑际、翻滚在心头的。

丽贝卡·索尔尼在《浪游之歌》这本书里,从人文层面梳理了人类走路的历史,有一段写得特别好,她说,人的心灵也是某种景观,而走路正是观赏该景观的一种方式。走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种将心理、生理与世界镕铸于一炉的状态,仿佛三个音符突然结合成一个和弦。“散步速度缓慢,而且我相信人类心灵也像两脚一样,以大约一个钟头三英里的速率运作。”

步行中会看到许多偶发的事件。

至今都时常在心里回味的一次步行,是几年前的冬日。年末普通的一天,风力强健,与无数个冬季一样,所有的树都是删繁就简,空余骨感的枝条,水杉细长的锥形簇拥而立,像是一个小群体,松林是一大片皴黑深幽的暗地,水面被厚冰和积雪覆盖,万物好像都沉寂着,不过,大风令各种落叶“长途”迁徙到它邻居的地界,据此猜测周围的树种,倒也是有意思的事情。想象中的寒冷也并没有那么不能忍受,身体始终是活动的,在保持着热量。

在步行即将结束的地方,忽然像是对我长时间受冻的奖赏,落日用淡橘和温红涂抹了几朵东方的云彩给我以喜悦,而更瑰丽、更丰富的云层和色彩被遮挡在山那边。太阳温绵的余光将东边的矮丘涂抹了一层淡淡的胭红,持续很久都没褪去。黄昏前短暂的冬日之光,令这一天变得不同寻常。不知何故,这样一次的步行,有时候回想起来,总是觉得余味悠长,带着一丝孤独的意味,但也是一种有益的、恰到好处的孤独,照得见自己。这之后,每年的岁末,我都总是想着要以一次长长的步行来告别最后一天的白昼,当然,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没实现,生活中有一些带着仪式感的事情或想法,总也是不错的。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张
水杉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4张
雪松林

冬日的世界无疑是有些单调的,但换个角度看,它所呈现出的极简的面貌,山水冷肃又寂远的意蕴,也有值得品味之处。每出去一次,就又能带回一点跟上次不同的感受。

冬天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眼睛,于是耳朵对声音便格外敏感起来。时常能看到山雀家族成员们活跃的小身影,寒冷的气候对于鸟雀们来说很难熬,但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山雀们,它们都总是充满活力地跃动于枝头,会让人觉得它们始终都在过着一种强劲有力的、积极的生活,无所畏惧。

我最喜欢看或者是听银喉长尾山雀们。它们以小群体的方式活跃在寒冷的户外,呼朋唤友,像风一样在树梢挪移,从树林深处向水域方向一站一站地靠近,当附近路人增多时,又沿着同样的路径,像退潮般退回到树林隐蔽处。它们喜欢吃柳树的嫩芽,在细枝上倒挂、悬垂、晃荡,那纯真的小眼睛,圆蓬蓬的身体,长长的尾羽,都让我看再多次也看不够。

它们群体发出“si-si-si”那样短促的颤鸣声,是沟通联络,也是互相警示,那样不停息的呼应声音,像是群体中每个个体与其它个体之间都连着一根琴弦似的紧致连线,自然也让我想到小型的室内四重奏乐队演奏到快板部分时,那种紧绷绷又极有控制感的弦音。曾有一个时刻,视野内是许多的燕雀、银喉小啾,然后背景里出现一个黑白相间极醒目的大斑啄木鸟,再远一层,树枝掩映处是只橄榄绿色的灰头绿啄木鸟,那样的场景,无异于一个画面层次非常丰满细腻的透视画了。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5张
银喉长尾山雀

塞林格写过一个小故事《逮香蕉鱼的好日子》,冬天也是能碰到鹪鹩的好日子。暖融融的午后阳光里,湿地开始有了春水消融的迹象,我正为鸟雀们的生活松了一口气时,非常惊喜地,但实际也是意料中地,如愿看到了鹪鹩。一整个中午我都在走着,没有在鸟群中找到鹪鹩,但也并不失望,然后,注定一般,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就那样在视线很近的地方,自然而然地看到了这个深褐色的小家伙。

这是时隔一年之后的再见。鹪鹩是个沉默的独行者,它在水边冰封的芦苇残梗中来来回回不停地寻找虫卵,细尖的喙,一边在这一小片领域逡巡,一边尾巴不停地上下抖动着,下身细碎而密集的棕褐色斑纹,宛如沾了一身的碎沙砾,尾羽与圆滚滚的身体几乎垂直样子也深令我着迷。蹲着看了好一阵之后,又看着它蹦蹦跳跳一步步跳上岩石,就着冰冷的流水洗澡,然后在岩石上长时间淡定地整理着羽毛。当我的眼睛把它弄丢以后,我竟然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念着,“鹪小鹩,你在哪里”……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6张
鹪鹩

渐渐地天暖和起来了,山桃和玉兰树都开成了雪,有时看到一棵伸展臂膀的老山桃树,就像是一个生动的树精。一年只有一个春天,我感到自己看不过来,花、鸟、树,什么我都想看。树终归总在那里,而迁徙的鸟,偶然见过一次,就只这一次。为什么我的五官或者身体不能和电子设备融合在一起,这样我想拍照时大脑就发出指令拍照,想看鸟就调用望远镜观望,想录音或录视频时就自动运行不同程序,而不必两只手倒来倒去不够用。

还遇到过几棵不同凡响的银白杨,简直就像是高大的造雪机,把夏至草、附地菜埋在它毛茸茸的暖雪堆里,把附近的小路全涂白了。而它们造雪的重要部件——纷纷抖落的雌花柔荑花序,蒴果已经成熟开裂、吐尽白絮之后,消停了,安静地躺在雪堆里。附地菜的茎和叶子上都有短糙毛,大概格外能固定住杨絮,幼长细弱的花茎此时刚刚舒展开,在杨絮的背景之上,细看就像一幅画作,当然我是以一个无过敏症状的人的审美在看待此景。这个时候会意识到,野草不但对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对传粉的昆虫、防治病虫害而言很重要,还能固定水土和飞絮、尘埃,它们并不是所谓的“无用的杂草”。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7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8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9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0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1张

我在流连看一棵小梨树花朵鲜嫩的花药时,忽然余光里闪过一个橙红色的影子——再确定不过了,是一只北红尾鸲,近到连我这近视的眼睛都能看清它。它先是在矮桃树上停了会儿,然后就飞到这几棵小梨树之一上,落得稍高一点,但也是个角度不大的仰角。也不躲我,就那么一直唱着。这是第二次好好地听它唱歌,同时也不是看到拍鸟群体用食饵引诱着那样看,而是非常自然的观看。

周围没什么人,只我在安静中享有它的歌声,比去年5月在昌平山中遇到的那只歌声还要好听。鸲类是多么擅唱呀。红胁蓝尾鸲的歌声只是qu~qu~qu的单音节,但那上扬的音调也是非常明亮悦耳的;而北红尾鸲唱起来是qú?~qú?~qú?,五线谱的地方代表的是它那种非常亮泽的转音、变音等等炫技的旋律,但主调始终都离不开“qú”这个主音,这个如家族徽章般的印记。因为离得近,还能明显地听出气流穿过它细小的喉咙、在它小巧的舌颚之间摩擦震颤那样“直观”的细节。

北红尾鸲的歌声从眼前洁白的梨树上洒下来,会使人想到有一脉细而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还有些干枯的林地。而唱歌对它而言,那么轻而易举如同寻常,像是一个游戏(当然实际并不是,鸟界也有擅不擅唱以及循序渐进学唱的问题)。也觉得这一刻如此珍贵,因为获得了一个小小的生灵对我的靠近和信任。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2张
北红尾鸲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3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4张
梨花

编写了那本著名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鸟类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马敬能先生,在一次演讲里曾说过,在森林里独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同伴,你就会聊天、吸烟、大笑,就失去了对自然的敏感,“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有一点点害怕,这时候你的耳朵变得很敏感,你开始感知,你开始去倾听‘那是什么?’,于是,你能觉察到越来越远的动物,最后你自己也融入到大自然中,这些你都只能一个人做到。”确实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独行,随意漫游的脚步和听觉把我带到了北红尾鸲的身边。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里写到,当身边无人作伴时,我们能更好地沉思自然,人们也只有在宁静的时候,心灵的深度才能显现出来。作为一个环境伦理学家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徒步者,在位于落基山国家公园内的索利图德湖(Solitude)边宿营时,他思考着在这种全然的荒野里,自我与湖水、与周围客体之间的关系。如同湖水的表面像镜子一样映射着峡谷的曲线、天空、夜晚和星星,人在宁静的沉思中,也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天地间的事物。

“人的自我像湖一样,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存在。自我与湖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界面来与外界进行动态的相互渗透。这界面不只是用于确定边界和定义个体,而也用于让各种东西通行,从而得到交换。”这种交换,就是指他喝了几口湖水、松树吸入他呼出的二氧化碳,而他吸入松树释放的氧气,驱动他思想的能量是做为食物的几条河中鳟鱼,而鳟鱼的生命活力,又来自湖面上飞舞着的昆虫,没什么生物是完全独立地生存,生命在本质上是共生的。“从城市里脱身出来,能让人们重新弄清自己与这土壤的有机联系。尽管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进入荒野实际上是回归我们的故乡——我们是在一种最本源意义上来体会与大地的重聚。”他还引用了一句塞尚的话,“大地的景物以我来对它进行沉思,我就是它的意识。”

不过,我也并不是绝对独处的奉行者,与心意相通的朋友互相作伴同行,往往我们的眼光和觉察都会互补,于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物当中,能够彼此启发,看到一些自己视觉上的“盲点”。并且,边走边随意而发散地聊天,那些有益的交流、热切的心语、精神步调的一致,同看到的花草植物一样,都会在步行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令我反复念及。比如,一次饱看植物之后,我们坐在秋日轻霾的暖阳里,不知不觉聊起喜爱步行的华兹华斯,他的抒情诗的地位,友人跟我提及雪莱《To Jane》里言辞的动人,而她在讲述时也同样是动人的。

有时候,愉快的事情并不是来自崭新的场所和崭新的视野,而是在屡次走到的地方,藏着一些小小的隐秘的惊喜。我无意中在一棵脱皮榆的树干上看到过一幅充满童稚的“作品”,又好笑又认真。用泥做的小猪佩奇,紧紧地贴合在脱皮榆鳞片状裂纹的树皮上,脸上的红晕大概是用碧桃的花蕾拼出来的,隐约还戴着碧桃珍珠项链,穿着云杉树叶做成的裙子,旁边站着的,不知是它哪个朋友,粗粗的平眉和草编花环也很生动。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5张
脱皮榆上的小猪佩奇

还在小树林里发现过一个废弃的大鸟巢,将巢筑在人很容易到达的坡地上,又这么低矮,如此粗放的感觉就很像猛禽的风格。当然不会是猛禽的巢,极大可能是喜鹊的。我仔细看了看巢的结构,它恰恰好利用了这棵杉树分岔的主干做为支撑,底座由差不多粗细的结实树枝交错搭起,上面覆以枯叶,每一根树枝都咬合得很紧,想想这些枝条从各处衔来也颇不易。这是精巧的建筑和编织结构,试着用手去松动底座的某一根树枝,都并不容易将它抽取出来。是没经验的新喜鹊夫妇,在建造的过程中觉得这里并不是个适宜之处而及时地废弃掉了?还是去年的巢穴比较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年?在自然中行走,走得越久,会发现谜题和领悟到的答案都同样是越来越多……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6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7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8张

初夏了,棕头鸦雀的雏鸟从青青的芦苇丛中忽然冒出来,全身棕红色的羽毛还是蓬蓬松松的,头部尤其是,像是疏懒于打理自己,还没有理顺羽毛,圆滚滚的小毛团,倏忽一下就又消失不见了,像是一个错觉,像是它从芦苇丛的根部慢慢升起来,然后又降回去。池塘边开始有了第一阵蛙鸣,远远地听起来,就极像是一群鸭子在大叫,怎么听都是。我以为这只是我自己奇怪的感受,后来读《夏日的世界》时,看到海因里希描述他在夜雨里遇到一大批从蜷伏期复苏的林蛙,跳跃到林中的水池里,他说,林蛙的集聚从远处听起来就像是一大群逍遥地踱来踱去的鸭子,我一下子有了得到确认的欣喜。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19张
棕头鸦雀雏鸟就是从芦苇丛根部慢慢现身的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0张
这样的池塘小生境对鸟、鱼、蛙、虫都很友好

还听到过灰喜鹊不同寻常的警报声。一个下午,我经过一片树林时,忽然听到一群灰喜鹊,大概有一二十只,发出巨大刺耳的像是拧发条的声音,也像是几百只蛇同时吐着蛇信发出的气流声,伴随着这种声音,它们不安地在树冠深处飞动又落停,持续了近两分钟,近乎于大声地斥责,听着听着,脑中不由自主展开联想,简直有种怪物要从幽绿的树林里显形了的气氛⋯⋯灰喜鹊群体通常都比花喜鹊显得更为谨慎和安静,可能是在繁殖季的缘故,我在其他的季节里从没听到过它们这个紧密的团体有如此的惊动。后来有热心的友邻看了我的视频,告诉我很有可能是灰喜鹊的幼鸟遇到猫的威胁了。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1张
灰喜鹊群发出警报的地方

即使在很普通的时候,有时也能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傍晚经过一棵大柳树,麻雀们照例叽叽喳喳,但其间有一个声音特别不同,那是拖长了的单音节的“唧、唧”声,每一声之间的停顿比“平常的麻雀”都稍长一点儿,这实在是太明显的幼鸟撒娇示弱的腔调了。我想此时如果有100个我,也会认同我的判断、听出来这里面撒娇的意味的。我追随它们,亲鸟大概是妈妈,在柳树里跳跃,一次飞跳20、30厘米的距离,然后等着幼鸟跟过来,幼鸟就站在下面的枝条上叫一声,像是在哼唧——我顿时明白了,这是在训练幼鸟学飞呢。幼鸟的叫声就好像在说,“我不想练了现在实在太累了”,“我想休息我现在好饿呀”,可无奈还是得使劲飞一下飞到妈妈那里。

麻雀幼仔的体羽比成鸟颜色淡一些,毛有点蓬蓬松的,脸颊上的黑色斑块没那么明显,不过呢体型倒是几乎跟妈妈快差不多大了。在垂直或斜飞方向难度有些高的时候,可以看得出它的害怕,犹豫一会儿叫好几声,才鼓足勇气拍翅飞过去,挨停在妈妈身边,这时候就有奖励——妈妈会往它嘴里塞个小虫子,虽然它都这么大应该自己都会捉虫了吧,感觉不需要妈妈的喂养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就可以离开妈妈独自生活了。我在树下看着,想到人类抚养孩子辛苦,在鸟界也是同样的,而它们的生存环境比起人类来要艰难得多。

蔷薇花月季花开满路边围篱的时候,晚上埋着头走路,眼边忽然印入一片颜色,猛一抬头,我非常强烈地感到——花朵就像是在喊叫,无声,却又喧哗,色彩灼人,“快看我!”我简直是被它们撞了一下,或者是心不在焉的我撞向了它们⋯⋯这是非常奇特、从来没有过的一次感受。

入伏之后,周末的夜晚,在回家享受冷气还是步行之间,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么就能体会到入夜后城市的另一面。空气灼热,但让身体自然地出出汗也很舒服,在不熟悉的地方和黑夜里几乎要迷路,黑暗隐没了一些细节,也同时放大了另一些细节。国槐青青的花序沁出一点玉白色,蝉声就是在这个时候忽然声势如锯,撼动天地。声音是像海水一样漫延过来,起初是远处微弱的一小片,然后渐渐成阵,等到到达到头顶的树荫时,它们的合唱就已经声震耳膜了。像是树上有1000万只蝉在齐声鸣唱,正在读废名的小说,他生动地写说,蝉叫得热闹,疑心那叫的就是树叶子……

我从来不觉得蝉声烦躁,恰恰相反,它们正是步行时最好的伙伴。当它们在你抵达的地方说停就集体忽然戛然而止,彼此间像是有什么隐秘的信号,就总会觉得树上这些看不见的小生灵也在跟我有着互动。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2张
走在这个千屈菜点缀的水域时,蝉声忽然极为响动起来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3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4张
国槐青青的花序已经沁出一点玉白色了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5张
紫玉簪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6张
杨树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7张

这些精力旺盛的音乐家目的何在?一种自然合理的说法是雄蝉在召唤伴侣,是情人们的大合唱,但法布尔对此始终心存疑虑。他仔细观察,雌蝉和雄蝉就近在咫尺,谁都不会为了呼唤一个就在身边的异性而叫上好几个月的,他也从没见过有哪只雌蝉跑到歌声最为嘹亮的乐队里去。也许鸣唱就是出于一种本能。在《昆虫记》里他写到,“通过大量的考察可以知道,两性之间的靠近会让彼此沉默。所以我认为,蝈蝈的小提琴、雨蛙的风笛管、山蝉的音钹,都只是表达生命乐趣的手段,这种乐趣任何动物都有,任何动物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如果有一天,人们向我证明蝉振动音钹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只是为了感觉生命的乐趣,就像我们高兴时会搓手一样,我不会感到丝毫惊讶。”

我后来一直在想,那对借着手机电筒光在粗粗的树干上以及树下的小洞里仔细检视,捉了小半瓶蝉的母女,我如果能把米盖尔·托尔加在《边界小村》里写的一篇《蝉》 打印出来塞到她们手里,她们如果能读到托尔加这么凝练、富有节奏感和美的文字,总会有所节制吧,至少小女儿是会有一些同情心了吧——

“世道艰难。从土堆里开始到爬上栗子树梢,行程漫长,一言难尽。虫卵,幼虫,蛹……道路陡峭,每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生命之风吹拂下,他躁动起来,需要母腹的温暖。没有这天作巧合,没有这蜕变的升华过程,就不能最终成为蝉,艰难。但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宇宙意识高于生物意识。它给虫卵以温暖,使之逐渐成熟,随后,外壳开始破裂,接着……噢,接着是掉进腐植质的土堆里。这个畸形的东西既非胚胎,亦非动物,甚至不具备任何形状。日复一日,似乎毫无变化。最终,在需要腿的地方长出了腿,在期待光明的地方生出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后来,感到饥饿,就形成了一张嘴巴,渐渐又长出了梦寐以求的双翅……步履维艰,但日益进展。有勇气者事竞成,最终必将加入宇宙大合唱……”

秋天。太阳把斑驳的法桐树干染成柔黄,元宝枫的翅果变得圆鼓鼓,海棠果、银杏、柿都落了许多果。逆光看松针,每一根上都闪烁着银亮的光,白脸颊的大山雀在松林间活跃地跳动,我忽然第一次发现,在下午温煦的柔光照耀下,大山雀们竟然像是一道飞驰的白光,在青翠的绿林中,那白颊和白腹发出的白光是如此醒目,多么容易为它们招来天敌呀!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8张
就是在这里,觉得大山雀的白颊暴露自己有点危险

在地坛,我找到了几棵蝴蝶槐,感到有些新奇。蝴蝶槐是国槐的变种,也叫五叶槐、七叶槐,一个叶柄上,簇生三至四片叶片,并且也不是常见的规则对称排列,正面的主叶形状像是大一号的三角枫,侧面的两、三片小叶卷曲,如同一座主峰连结着转向背面的侧峰。抬头看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的枝条,确实有如自在的蝴蝶在其间翩然翻飞。它果实也不是长串的荚果,而是单独的一个一个。

地坛是不敢轻易写的,那是史铁生的地坛啊,不过我可以写几笔地坛的树。君迁子树干深裂的纹路整齐有序,犹如矩阵,是天然的几何形铺排,不用电脑软件来设计。大雪松令人赞叹,最下面一层水平伸展开的长枝几乎拖地,围成一个伞形空间,得以让我绕着枝条仔细看了青绿的球果。本是跳进树丛想拍荚蒾的红果,却发现某种蝽趴在卫矛青青的幼果上,开始只是看到一两只,接着眼睛的功能瞬间加强,又看到更多只,它们各自默默地抱着一个果实,始终一动不动,不是它们反而是我慌张地遁去……以此种方法走路,实在是一步三牵绊,越走越慢。天气已经有了凉意,太阳沉落,走在深深的草木中,感觉到从脚下升起的湿冷。圆月初升在雍和宫的檐顶上,想起的诗句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29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0张
蝴蝶槐叶片的正面和背面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1张
君迁子的树皮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2张
雪松的新球果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3张
草地上的菌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4张
蛇莓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5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6张

渐渐地山林变得细瘦,到处是落叶散发的木质素的清香气息,阔叶树和灌木的叶子几乎要掉完了,悠长的伞兵——带着绒毛的萝摩种子在我身边随风飘荡着,一伸手就接住了。有时候有霾,景物像自带着霾黄的怀旧滤镜,银杏树外层还残留着浅淡一层稀薄的黄,像是未完成上色的画,或者绣到半途的刺绣。而银杏林密处,枝条彼此交握,有如充满低语。洋槐清癯的线条显现出来,柳树也好看,它们是最后才全面变黄的,落在枯草地上的叶子一层一层堆叠,就像一幅天然的植物纹样图……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7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8张
柳叶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39张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40张
银杏树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41张
洋槐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42张
萝摩的种子
步行与漫游戴旭朝鲜车祸 第43张

不能再写了,写起来没有终结。步行所走的路无尽,眼睛看到的、心里所想的,也都是无尽……约翰·缪尔说,“原本只是出去散一会儿步,最后却决定在外面等到日落,因为我发现往外走,其实也是往内心去。”罗伯特·麦克法伦将这句话放在他的《荒野之境》这本书的扉页上——关于行走,他也一连写了三本,视角分别是山、荒野、古道。

步行和想象力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一个抽象的空间,而还有一点我深信无疑,对树、花朵以及鸟的认识,也是随着我的脚步一次次所到达的地方而逐渐加深的。一切我见过的细微的事物,只要我见到了,就都不会消失。


自然                 北京                 生活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