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芳你能从别人那里“传染”癌症或肥胖症吗?

频道:小学作文 标签: 时间:2020年02月29日 09:02:51 浏览: 评论:0条

 顾春芳你能从别人那里“传染”癌症或肥胖症吗? 第1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祖先一度生活在疟疾、结核病、梅毒和伤口感染的阴霾之下。但如今有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传染病。

  如今,大多数人的死因已经从传染病变成了非传染病。每年全球约有4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非传染病约占全球总死亡数的70%。

  从定义来看,非传染病一般源自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结合,而非细菌、真菌或病毒传播所致。但近几年来,科学家意识到,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那么,非传染病是否会通过这些微生物群实现人际传播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有趣的假说

  人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群落。研究显示,这些微生物与多种生理系统的功能有关,包括新陈代谢、消化和免疫反应等等。科学家尚未弄清如何区分健康菌群和不健康菌群,但特定疾病似乎的确与体内细菌失衡有关。

  例如,1月16日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报告指出,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肠道中的菌群与未患这些疾病的人截然不同。这篇论文还指出,健康人若接触到这些微生物,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疾病的症状。

  “认为非传染病也许其实具有传染性,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也为我们看待这些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该论文作者、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家布莱特·芬利(Brett Finlay)指出。芬利和同事们在近期的几项研究启发下、提出了这一假说,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19年在斐济开展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集了290人的唾液和粪便样本,分析其口腔和肠道中出现的细菌种类。这些受试者彼此之间都住得很近。结果显示,每个社区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细菌传播规律,并且对同住一屋的受试者而言,这种规律尤其明显。母亲与子女体内存在许多相同的微生物,但配偶之间的微生物群相似性最高。该团队甚至仅凭微生物群便可判断出哪些受试者是情侣或夫妻。

  斐济的这项研究显示,至少微生物群的部分元素是可以进行人际传播的。但被传播的这些细菌能否引发疾病呢?答案是“相当有可能”。

  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的配偶更可能在对方确诊后一年内、自己也患上同一种疾病。在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实验中,科学家向无菌小鼠体内移植了患糖尿病小鼠的带菌粪便,结果无菌小鼠也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此外,患有炎症性肠炎的人类配偶和动物也体现出了类似的趋势。

  芬利指出,就连心血管疾病也可能与肠道中特定细菌的存在有关。部分微生物会产生一种能够将红肉分解为氧化三甲胺(TMAO)的酶。血液中该物质浓度较高的人患心血管风险的风险也更高。假如肠道中存在能产生这种酶的细菌,患病风险便会随之增加。

  研究显示,若将人体内的这种细菌移植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上心血管疾病。但尚不清楚人际传播是否也会产生这种效果。

  概念验证

  还有研究暗示,受细菌影响的非传染病也许不止上述几种,并且这些细菌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芬利指出:“我们的实验显示,童年时期体内的微生物对哮喘的影响很大。在帕金森综合征方面,我们也收集了一些令人激动的初始数据。”他还补充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免疫功能,这对癌症患者而言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因为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体内的肿瘤。

  作为非传染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肥胖也可能与微生物传播有关。将肥胖小鼠的粪便移植到消瘦小鼠体内后,后者也变得肥胖了起来。人类中也有类似现象:有肥胖的朋友或兄弟姐妹的人,自己肥胖的概率也比较高。如果所在国家的肥胖率较高,个人肥胖的风险也会更大。

  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个类似的问题:科学家如何才能判断某种疾病的哪些方面或与微生物有关,而不是与饮食、锻炼、遗传或环境因素有关呢?

  芬利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想情况下,可以将一名患者的粪便移植到健康人体内,看看健康人是否会患病。但出于伦理原因,我们显然不能这样做。”要想验证自己的猜想,芬利和同事们只能依赖于动物模型实验和类似于斐济那样的人口研究。若某种非传染病可通过微生物传播,该微生物必须满足三条标准:1、只存在于患者体内;2、能够从患病宿主体内分离出来;3、移植到健康动物体内后会引发疾病。

  “等我们进一步弄清这些机制,就能真正对它们展开测试了。我们可以抑制这些机制,证明微生物的确与之有关。”芬利指出。

  一旦科学家弄清了非传染病是否会进行人际传播、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就可以研制出相应疗法,“纠正”致病微生物群。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研发针对炎症性肠病的“第二代益生菌”,由各种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物混合而成。治疗手段还可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服用药物、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接受粪便移植等等。其中粪便移植是指,将健康的捐献者的粪便移植到患者结肠中,从而使患者的肠道菌群恢复活力。

  “使用实验室混合的微生物也许比移植粪便好一些,因为一切尽在我们的掌控中,不用担心意外移植了某种病毒。”芬利指出。粪便移植只能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因为治疗过程需要重复多次。

  关于体内细菌对健康的影响,科学家还有许多要学。人体中的真菌和病毒也可能成为“非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媒介。若芬利的假说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也许能让我们对非传染病产生全新的了解。

  “这对公共卫生政策有着重大意义,”芬利表示,“还进一步说明,管理好自己体内的微生物群不仅有益于自身,还能惠及他人。”(叶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站链接4https://www.az99.com.cn/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