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妙面对困难的名言:关雎的名句及赏析。

频道:经典名句 标签:关雎的名句及赏析。古代的胭脂口红怎么做 时间:2020年06月01日 17:06:33 浏览: 评论:0条

关于巧妙面对困难的名言

面对困难的名言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的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

——三毛苦难发展我们这种非凡的作用,不向暴风雨低头,灾难内来了,也能处之泰然。

——巴尔扎克苦难是人容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下载百度知道,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立即抢鲜体验。

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关于巧妙面对困难的名言:关雎的名句及赏析。 第1张

关雎的名句及赏析。

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释义: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出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

赏析: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募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鸩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家”是叠韵。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干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释义: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出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

赏析: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关雎》的内容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周南·关雎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

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写作手法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简析《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

《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

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

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

”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

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

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

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

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

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

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

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

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

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

《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

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

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

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

”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

”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

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

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

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向来有赞誉。

为什么用关雎作为这篇充满爱意的诗的题目呢?在孔子编辑《诗经》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风,为民间传唱的诗,《孟子见梁惠王》中有关于民间的歌曲的记载,风,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雅,中的部分来自民间,部分来自贵族的歌颂诗。

颂,便是贵族用来祭司时歌颂上天,先祖的诗。

所以,大部分的诗是没有名字的,而编辑一部书,为了让人们便于查阅必将为每部分添加题目。

当然,孔子比较谦虚采取了取诗每句开头的词作为诗的题目。

《关雎》取自关关雎鸠,“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

后世多用这种的命名方法,如唐李商隐的《无题》,因为有多首,所以采取了孔子发明的命名方法,如《锦瑟》取自:锦瑟无端五十弦。

《关雎》先秦:佚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

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世纪到公元前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原文:关关③雎鸠,在河之洲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⑤。

参差荇菜⑥,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⑦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

参差荇菜,左右芼⑩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雎:篇名。

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②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前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

《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③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④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

形容它们的融洽。

⑤好逑:等于说“佳偶”。

逑:配偶。

⑥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⑦寤:醒着。

寐:睡着了。

⑧思服:思念。

服:想。

⑨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⑩芼:摸,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

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

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

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

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

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

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下载百度知道,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立即抢鲜体验。

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古代的胭脂口红怎么做

把胭脂花玫瑰栀子或者任何红色花朵,细细碾碎,用细沙滤去渣滓,晾干汁液,滴上一点点桂花油,就是胭脂。

有花朵般艳丽的颜色和香味。

摘取清晨的红蓝花,最好是带露水的,像捣药一样捣成浆汁,加清水包在纱布里绞去黄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样淘,黄色素被溶解,再绞,剩下的就是红色素。

红蓝花有两种色素,红色素与黄色素,后者难染色,故分离。

加防腐剂阴干,就得到很红很红很艳很艳的胭脂了。

可自己加入珍珠粉或三七粉这类有药用价值的白色粉末来调和颜色。

研磨细腻后即可装盒使用。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

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

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也能做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

扩展资料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胭脂是搽在面肤上,使之呈现立体感和红润健康气息的化妆品。

胭脂是由滑石粉碳酸锌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钛云母脂肪酸锌色料香料粘合剂及防腐剂等原料组成。

生产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选取其中数种并适当调配,经混合后压制而成为一种粉饼,即为胭脂制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ー胭脂步骤如下:花开之时整朵摘下。

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

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除红蓝花之外,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也可以制作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古代没有口红这个说法的统称:“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叫“红蓝”的花,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

目前还有一些国货品牌也在做胭脂类产品,如谢馥春。

而且有些网红也制作了古法胭脂的制作视频视频已附在后面,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但是手工制作的化妆品,还是需要注重环境安全,以免化妆品制作过程中被细回菌感染,影响健康。

扩展资料: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答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

在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

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参考资料:胭脂——百度百科谢馥春——百度百科制作古法胭脂的视频——爱奇艺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

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

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

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

”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红楼梦》有一段写到:“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

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

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可见胭脂的做法如同其他化妆品一样是不断在改进的。

《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古代胭脂口红的制作红蓝花至西晋时,才被移植中原,但到了南北朝时代,已在北方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据明人李时珍记载,明时红蓝已成为一般农家必种的植物,因一年可种两季,故其加入若折合成米,每顷约可达石之数。

其花第一季于月末种至月收摘;第二季在月种至月收摘,每摘花时须赶在日出之前,凡开者均须摘尽,否则日出后若垂闭即不可用了。

此花旋摘旋开,产量极高,尤以夏日即月一季的花质量为好,颜色深鲜,制汁色匀。

胭脂的做法有很多,如玫瑰花汁作成丝绵红饼;也可作膏瓣;也有与米粉混合,作粉质胭脂盛于盒中;膏体的除做成瓣状之外,亦有豆状饼状柱状;至于以材料浸渍而用者,除饼状外,也有卷状的,称“棉胭脂”,还有用金箔纸浸染的小薄片,轻巧便携,一次一枚,称为“金花烟支”。

而且,随着胭脂类型的增加,特别是膏体的广泛应用,朱砂作的口脂渐被取代,如《红楼梦》中宝玉对平儿说,他屋里丫环们使用的胭脂“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可见此胭脂是口红与颊红通用的,且宝玉爱红成癖,常偷吃胭脂,若含朱砂,这位粗通药理的少爷是决不会吃的。

中国古代口红的特点与传说窄袖半掩,莺啼处,点破樱桃一点红。

——南宋词人何冠《凤凰台上忆吹箫》华夏文明的丰富性,有口皆碑。

提到口红,依然是丰富无比,像说不完道不尽的唐诗宋词一样,别有一番气韵。

“中国的石榴娇”这话大约会使人想到妆唇的红色,其实不然,它是中国古代女性描唇的一种形式。

与眉妆同样,唇妆也有它繁复的花式,这在世界化妆史上,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口红文化现象。

红脂与口脂妆唇以红,在中国起源亦早,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

“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朱”的色彩为“红”,故古人常称女性的口唇为“朱唇”。

《释名》定义曰:“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

”以朱砂研磨后得出的红色颜料可以饰颊,人们又将颜料拌人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脂类物,既滋润口唇,又增添红色,且不易脱落,深受先秦至汉时期妇女的欢迎。

年,湖南长沙市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古帛画,据测此画约距今余年,画中的女性口唇均饰朱色,则妆唇习俗,早在年左右,已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

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的西汉墓中,甚至还发现了保存完好存放在漆匣中的朱砂唇脂实物,可见唇脂是妆品中受重视的程度。

在文献的记载中,它常与博面之粉描眉之黛沐发之泽并列而称。

《淮南子·修务》曰:“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

”《韩非子·显学》亦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皆是例证。

中国古代的口红,制作得是很精细的。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裹人新收的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

吸收的时间为夏日天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天夜。

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

古代的唇脂除红脂外,还有男用口脂。

男用口脂仅以润唇护肤而不着色。

古时帝京繁华之地,全在西北黄河流域,那里气候干燥,风尘漫天,至冬季则北风尤裂人肌肤。

因此,唐时一到冬季,便由朝廷有关部门制作护肤用品,供应内廷所需之外,也分发百官。

宋代皇帝甚至有自制护肤品的,如龚元英所著《文昌杂录》:“礼部王员外言,今谓面油玉龙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药,以白玉碾龙盒子贮之,因以名焉。

”口脂有盛于器皿中的,也有做成条状的。

大致是先秦至汉唐以前,多以盒贮,口脂呈粘稠状,用时蘸取少许以妆唇;唐时开始出现颇类现代棒式口红的条状红脂。

晚唐的《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物于莺莺口脂的记载:“捧览来词,抚爱过深。

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饰。

”“口脂五寸”,将唇脂的条状写得十分明白。

红脂的原料在汉代以后,北地的红蓝花在内地得到广泛的种植,便取代了朱砂,原因是红蓝花汁色鲜,质地均匀细致,不似朱砂总带着粉粒,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褪色。

明人的《正字通》云:“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后人用为口脂。

”清时统称为胭脂,既抹唇又妆脸。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拿出一个盛了上好胭脂的白玉盒子,给平儿妆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说到凤姐过生日,贾琏却与鲍二家的女人厮混,算计着害了凤姐,却把平儿扶正,恰好被凤姐撞破,却打了无辜的平儿。

后面的原文记载乃是:宝玉便让平儿到怡红院中来。

袭人忙接着,笑道:“我先原要让你的,只因大姐姐和姑娘们都让你,我就不好让的了。

”平儿也陪笑说“多谢”。

因又说道:“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袭人笑道:“二奶奶素日待你好,这不过是一时气急了。

”平儿道:“二奶奶倒没说的,只是那淫妇治的我,他又偏拿我凑趣,况还有我们那糊涂爷倒打我。

”说着便又委曲,禁不住落泪。

宝玉忙劝道:“好姐姐,到伤心,我替他两个赔不是罢。

”平儿笑道:“与你什么相干?”宝玉笑道:“我们弟兄姊妹都一样。

他们得罪了人,我替他赔个不是也是应该的。

”又道:“可惜这新衣裳也沾了,这里有你花妹妹的衣裳,何不换了下来,拿些烧酒喷了熨一熨。

把头也另梳一梳,洗洗脸。

”一面说,一面便吩咐了小丫头们舀洗脸水,烧熨斗来。

平儿素习只闻人说宝玉专能和女孩儿们接交;宝玉素日因平儿是贾琏的爱妾,又是凤姐儿的心腹,故不肯和他厮近,因不能尽心,也常为恨事。

平儿今见他这般,心中也暗暗的囗囗:果然话不虚传,色色想的周到。

又见袭人打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裳来与他换,便赶忙的脱下自己的衣服,忙去洗了脸。

宝玉一旁笑功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象是和凤姐姐赌气了似的。

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

”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咸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

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

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宝玉又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蕙用竹剪刀撷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

忽见李纨打发丫头来唤他,方忙忙的去了。

花式唇妆南梁的沈约在《少年新婚为之咏》中,有这样的名句:“托意眉间黛,中心口上朱”,很形象地说明了妆饰在妇女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既然心情各异,朱唇也就会有不同的妆法了。

中国古代对女子面目五官的审美标准大概是:细弯的柳叶眉圆圆的杏仁眼小巧的樱桃嘴,至于鼻,则无物可状,以挺直而小巧为标准。

女子若有其中一美,便可人美人行列。

唐诗人白居易家蓄妓,有两人最中他的意,一位称樊素,貌美,尤以口型出众;一位名小蛮,善舞,腰肢不盈一握,白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

唐时唇脂和白粉都已有相当的制作水平,女性们充分利用这两种覆盖力极强的妆品,创造出各式不同的口型。

一般的饰法是先涂白粉,将天然的唇形掩盖,然后以唇脂描画出自己喜爱的样式,嘴唇左右角不同的可修正为对称,双唇太厚太薄的可以描成恰当的比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以描为小巧为时尚。

宋人《清异录》有言:“唐僖昭时,都下竞事妆唇,妇女以此分妍否,其点注之工,名色差繁。

”字文士及在《妆台记》中进一步记录了这些妆唇的样式是: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等种。

从名称上看,妆唇的红脂颜色有大红的淡红的掺金粉的粉红的等等;妆成的形状有圆形的心形的鞍形的,不一而足。

唐时妇女又喜用檀色即浅绛色点唇,如敦煌曲子《柳青娘》句有“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秦观的《南乡子》句:“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

”从现存唐代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略见当时的口妆样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性泥涌,其唇被画成颤悠悠的花朵状,上下两唇均为鞍形,如四片花瓣;两边略描红角,望之极有动感,鲜润可爱。

唐代的敦煌壁画《乐庭环夫人行香图》中的女性,有的将唇画成上下两片小月芽形,有的画成上下两片半圆,有的则加强嘴角唇线效果,使整个唇形呈菱角状。

唐代的唇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五代相沿唐风,花样繁出;至宋名目渐少,以唇薄嘴小为美,无复唐时的活泼丰满。

民间妆唇,仍流行改措成鞍形唇,以显唇线之优美。

明代的口妆修饰精巧,红唇一朵,优美自然。

清代的口妆比较特别,用两种红色妆唇,在浅红色描完了唇形后,又用深红在上唇点两点下唇点一点,使红唇有一种撅起如花蕾的俏皮感觉。

樱桃形圆色艳,清代“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时尚唇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用红色口脂点画出圆唇。

所谓点圆唇,是为了造成一种错觉,只为缩小妇女的口型而产生一种清香的感觉。

这表明当时人们注重唇色的同时,也注意唇形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

古代有个词牌名曰“点绛唇”,令人勾起无限想象。

试想一位古装美女轻拢琵琶低唱一曲“点绛唇”,樱桃小口微微开合,该是一件多么让人目醉心迷的乐事!说到口妆,不由会想到西方的美人标准,在口唇上体现了较大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口妆式样有多少变化,总是崇尚“樱桃小嘴”,总的趋向是改大嘴为小嘴,虽不喜厚唇,但也鄙薄唇,以丰满适度为美。

日本传统的审美观,也是尚淡雅崇小巧,明治以后,甚至只妆一半口唇,以求得半遮半掩的美感。

而在西方,则强调口唇的夸张效果,从罗马尼禄皇帝之妻波普姬开始,到世纪的意大利化妆风习,无不以口唇的鲜艳性感为最高的美。

那时的威尼斯流行这样的美人标准:白色:肌肤,牙齿,手;黑色:眼睛,眉毛,睫毛;红色:嘴唇,面颊,指甲;长的:身材,头发,手指;短的:牙齿,耳朵,足;宽的:胸部,额头,两眉间距离;窄细的:手指,毛发,嘴唇;小的:头,下巴,鼻子。

其中,对嘴唇的要求是鲜红而薄。

到了近代,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欧风行大嘴妆,以嘴型大嘴唇厚曲线分明为美,认为这样的嘴富含女性的魅力。

此风至今不衰,而且也渐渐影响到亚洲地区,使美容的原则起了“取法自然”的变化。

在口红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口红之韵美的文化内涵,是相当深厚的,有时甚至是使人们特意追求的生活理想。

你别小看这“一点红”,它是中国文化绝不能缺少的成分。

下载百度知道,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立即抢鲜体验。

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站内容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az99.com.cn/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