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雄:疫情汹涌,有人却急着救楼市!

频道:话题作文 标签: 时间:2020年02月29日 09:02:09 浏览: 评论:0条

  ■文|明丰老师

  很多人评论,现在央行的动作不就是放水么?不,这不是放水,这是保命。 非洲的4000亿只蝗虫如果继续朝东,那么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蔬菜,很可能面临蝗虫与疫情的双重夹击。 货币宽松没有带来生产端的扩大,反而带来房地产等资产端的价格投机。

  ?

  屋漏偏逢连夜雨,九省通衢的武汉突发肺炎疫情将全中国卷入病毒的阴霾中,整个社会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同进入至暗时刻的还有中国经济。

  去年年底,一堆经济学家还在为GDP能不能保6争得面红耳赤,如今,这个问题好像已经不成问题。

  关键是,疫情过后怎么办?

  一个人生病,全家遭殃;经济生病,全中国遭殃,最惨的莫过于疫情结束了,企业也没了,个人也破产了。

  又到了给中国经济开药方的时候,一堆民间经济学家又开始兜售“经济双黄连”:积极财政、货币宽松,并扬言,疫情过后,大水漫灌。

  似乎“放水”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卖房的告诉你,疫情之后,房价大涨;炒股的告诉你,疫情之后,股市大涨。

  事情真的会如此简单?

  『“水龙头”被猪肉掐住了』

  “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该降息了!”

  这是去年8月份任泽平的呼吁,简单直接,也符合他的立场,但是可惜的是,即使19年经济也很艰难,但是最后央行还是死死握住货币的水龙头不放,只是象征性跟着美国把MLF的中标利率降低5BP。

  曾经的猪肉掐住了货币政策的水龙头,如今,在疫情的影响下,猪肉价格又杀回来了。

  1、通胀压力制约放水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其中猪价同比涨幅葛志雄较上月的97%再度扩大,到了116%。除了猪肉,其他肉类水果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

  一个很不乐观的预测是,疫情带来的通胀压力可能要持续到二季度。

  疫情对物价影响有所滞后,哪怕是疫情拐点到来后,企业复工恢复产能到实质增加市场供给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并且为防范疫情复燃,企业、服务行业的复工过程大概率是一个渐进过程。

  海子在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2020年,这句话是每个人的座右铭。

  非洲的4000亿只蝗虫已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它们继续朝东到达缅甸,那么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蔬菜很可能面临蝗虫与疫情的双重夹击。

  2、放水可能打击消费者信心

  与2003年相比,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要以十倍计,关键在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5.4%提高到57.8%,而投资的贡献率从70%下降到31.2%,消费一跨,经济就拉闸。

  以前,为刺激消费,全世界通常采取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甚至是负利率政策,但是从日本、英国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宁愿接受负利率拿钱购买国债或者存到银行,也不愿意消费,目前全球约有17万亿美元的债券收益率为负值,约占全球债券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货币宽松没有带来生产端的扩大,反而带来价格投机。

  单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能力越来越有限,甚至可能打击消费者信心,因此,居民菜篮子里的猪肉蔬菜再次成为限制货币政策水龙头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月15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央行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没有变,针对问题央行会及时采取措施,相信中国绝对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

  至少在态度和方向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房地产神器可能不好使了』

  一谈到货币宽松,央行放水,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房地产。

  在中国,房地产是集土地财政、货币宽松、居民消费、银行信贷、基建投资为一体,将所有经济要素和生产资料捆绑在一起的经济神器。

  这个神器太好用了,经济稍有疲态就刺激,08年和15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屡试不爽。

  房地产作为核心要素,转动起了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房地产商加杠杆买地盖楼,靠卖期货实现高周转;地方政府卖地收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基建产业,钱不够怎么办,又通过城投公司从各种影子银行授信借贷,然后再靠卖地还债,不断累计政府债务;普通老百姓加杠杠买房,繁荣银行信贷,被迫提高个人生产积极性。

  在房地产的带领下,货币实现了快速的流通,房价越涨,货币发行流通就会越多,并且依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广义货币M2一路飙升,经济景象一片繁荣。

  不可否认,房地产的确为中国经济做出过贡献,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满是疮疤,后患无穷。

  马克思说,人类有两大基本的生产,一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个是人类的再生产。房地产的厉害在于,凭一己之力,一边消灭物质资料生产,挤压实体经济;一边降低生育率,毕竟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高房价掏空了六个钱包,透支了居民的购买力,动辄20、30年贷款的债务大山让居民杠杆率不断攀升,2018年末已突破60%,部分城市居民杠杆率超100%,挤压消费。

  每年创造的财富(GDP)大量沉淀在钢筋混凝土之中,回收期很长,有些根本回收不了。资本形成率过高,居民收入差距太大,最终导致消费率过低。

  超级房产带来超级地租,推高工人、资金、土地、资源等成本,打得实体奄奄一息,并导致中低端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打击了企业出口创汇的能力,威胁到外汇储备更是要命的关键。

  总之,以房地产涨价为核心的土地财政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了之前的教训,政府不会再饮鸩止渴。大规模货币宽松,主动刺激房地产,这会成为遏制货币政策大规模宽松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那是否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市场彻底要完蛋?不会。

  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官网显示,2020年以来的40余天的时间,全国破产的房地产相关企业已经有96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破产兼并会加速,这对于头部房企反而是个好事。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现在也不会允许房地产市场就此垮掉,很可能出手救助部分房企,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总得有个时间。

  谁也不能一下子把人家过去十几年吃饭的碗打碎,会找你拼命的。

  『不是放水,是保命』

  看看最近的一些动向:

  2月3日,央行开展1.2万亿逆回购操作,实现流动性净投放近1500亿。

  2月4日,央行继续开展巨额逆回购操作,因当天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天实际流动性净投放4000亿元。

  2月12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共1.8万亿元。

  2月15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月14日中午12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金额超过5370亿元。

  ……

  很多人评论,这不就是放水么?不,这不是放水,这是救命。

  首先要救债务危机。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债务到期规模巨大,标普全球评级在1月份发布的报告称,2020年,中国企业实际到期的境内债务规模可能升至6.5万亿元人民币。

  从2014年以来,中国境内企业债券的违约数量持续攀升,2014年违约率0.17%,到了2019年,违约率窜升至1.19%,违约金额达1116亿。

  如今的情况是,经济下行,杠杆高企,再加上疫情让社会大生产一度陷入瘫痪,没有专项的流动性支持,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随时都有债务暴雷的风险。

  如果债务违约频出,必定连环爆雷,殃及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要救中小企业。

  相比大公司还是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个人还能依靠积蓄,中小企业是最脆弱的组织。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说,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将进入“地狱模式”,如果疫情3月底初步结束,20-30%的初创公司会受到严重影响,10%的公司要破产清算;如果6月底结束,50%受到严重影响,30%要破产清算。

  “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报告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要救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必须出手。

  现在,政府面临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两大难题。

  如果是两害非要选其一,那我认为,宁愿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导致财政状况暂时恶化也要尽可能稳住经济增长,保护中小企业,避免大规模债务违约。

  因此,我预计,疫情之后,财政政策的力度可能会较2003年”非典”时期更大。

  减收方面,政府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专项补贴,比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休闲、餐饮酒店、文娱媒体等行业。

  从增支方面,建议公共预算财政赤字率可以稍微突破3.0%,不必死守3.0%的界限,预计专项债发行或超原有预期(原有预期为3万亿),不排除发行特别建设国债的可能性,城投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等“准财政”行为预计也会加大力度。

  总结一下,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势必雪上加霜,但短期物价水平攀升以及避免增加房地产泡沫,会压制大规模货币宽松的水龙头。

  同时,我也建议央行不必急于出台全面降准、降息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对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的政策。

  此外,政府应该重点发力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中小企业,并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和新基建当中,特别是公共医疗服务等薄弱领域。

/本站链接3https://www.az99.com.cn/